-
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三級乙等
萊陽中心醫院位于梨鄉萊陽市中心,是一所集醫療、預防、教學、科研于一體的三級乙等醫院,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大連醫科大學教學醫院,也是煙臺市西部醫療保健中心和濰坊醫學院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訓基地。<br><br> 萊陽中心醫院始建于1950年,現占地面積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編制床位700張。2004年度租賃原解放軍第一四五醫院后,設立萊陽中心醫院東院區,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在職職工924人,其中正高級人員47名,副高級人員173名,中級307名,研究生導師2名,在職培養和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37名,市級學科帶頭人6名。<br><br> 萊陽中心醫院固定資產2.6億元,萬元以上的醫療設備236臺,10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設備65臺,1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醫療設備10臺,包括中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X—刀、雙螺旋CT、CR800計算機成像系統、大型磁共振成像系統、數字胃腸機、大型數字減影血管機、羅氏大型生化分析儀、GE-LoGg彩色多普勒、電子胃鏡、高壓氧艙、碎石機等,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科學精確的依據。<br><br> 萊陽中心醫院設有13個職能科室、18個臨床科室和13個醫技科室。血液病內科、骨外科、燒傷整形外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普外科、病理科是醫院的特色專科,吸引著眾多外地患者前來診治。年門診量30萬人次,出院病人1.9萬人次,手術5500余臺。<br><br> 萊陽中心醫院近年來開展新技術項目380余項,有28項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細胞移植、二尖瓣球囊擴張、射頻消融、冠脈造影+支架置入術、體外循環下心臟多瓣膜置換術、腎移植術等已形成常規,形成規模,達到國內及省內先進水平。燒傷整形、角膜移植、腦梗塞、糖尿病新法治療都各具特色,效益顯著。年開展各種腔鏡微創手術和介入治療手術上千例。“120”急救中心技術力量雄厚,被山東省衛生廳和山東紅十字會命名為“煙臺市萊陽急救中心”和“煙臺市紅十字萊陽急救中心”。<br><br> 萊陽中心醫院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至上”原則,營造溫馨環境,開展人文服務,堅持醫后回訪,建造誠信醫院,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先后榮獲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山東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衛生文明單位、山東省衛生系統廉潔行醫樹新風活動先進單位、山東省綠化先進單位、山東省醫療優質服務競賽先進集體、山東省醫院管理和醫政管理先進集體、煙臺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預約掛號
-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三級甲等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創建于1954年,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br><br> 醫院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擁有1個門診部、11個住院部及4所“院中院”——風濕病醫院、心血管病醫院、五官醫院、糖尿病醫院。全院職工453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008名,正、副高職930人,博士生導師62人,聯合博導2名,碩士生導師34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8人,“龍江學者”7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1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1人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1人入選“長江學者”青年學者;1人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開放床位6012張,年出院病人20萬人次,年手術例數11萬人次,年門診量200萬人次。醫院設有44個臨床科室、16個醫技科室、103個病房;擁有國家新藥臨床實驗研究中心、國家藥品臨床研究機構、省部共建教育部心肌缺血和診療技術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器官移植中心、產前診斷與遺傳病診斷中心、血液凈化中心、風濕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研究所、黑龍江省麻醉與危重病學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高校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麻醉基礎理論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醫院擁有PET-CT、伽瑪刀、X刀、3.0TMRI、256排螺旋CT、2.0DSA、ECT、雙版DR、蔡司手術顯微系統、直線加速器等先進醫療設備。<br><br> 醫院堅持開展高、精、尖醫療新技術,成功地完成心臟移植、肺移植、肝臟移植、脾臟移植、腎臟移植、睪丸移植、心肺聯合移植、胰腎聯合移植、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聯合移植、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等移植工作,使我院在器官移植種類、技術和質量等方面都居國內領先地位。“換心人”于文峰術后現已存活24年,創造了心臟移植術后生命質量最好、生存時間最長的亞洲記錄。心臟移植課題組在2002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肝臟移植病人也已健康存活21年。2006年成功完成全主動脈置換手術,成為國內能夠開展此項技術的兩家醫院之一。“十二五”期間獲省級“醫療新技術”一等獎139項。醫院以“病員至上,細心醫護”為院訓,重視醫德醫風建設,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工作,滿足、方便了不同層次患者的醫療、保健、康復需求。2001年4月,哈爾濱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在我院成立,同年5月,我院原護理部李秋潔主任榮獲“第38屆國際南丁格爾獎”。獲衛生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考核優秀醫院”。<br><br> 作為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三級學科博士、碩士點33個。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臨床藥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個,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專業基地31個。獲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項目14項,省醫療質量控制中心1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重點學科14個,省領軍人才梯隊10個,省特聘教授崗位學科8個,衛生部內鏡專業技術培訓基地4個,衛生部心血管介入技術培訓基地3個,是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重點專業3個,建設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省級精品課程6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省教學名師1人,省師范先進個人3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承擔普通教育(五年制、七年制、留學生)、研究生教育(博士、碩士)、成人和繼續教育等多軌道教學任務。醫院擁有5200平方米獨立教學大樓、5000平方米“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2萬平米“全科醫師臨床培訓示范基地”、1.4萬平米本科生公寓和1.6萬平米研究生公寓。“十二•五”以來主編國家規劃教材、視聽教材18部、副主編12部、參編47部。近三年共獲批廳級以上教學課題51項,其中CMB項目1項;獲得廳級以上教學成果19項;發表國家級教學論文94篇。<br><br> 醫院重視科研工作,近五年獲各級、各類課題共1071項,其中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973”分課題1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9項;獲得科研成果獎45項,其中教育部優秀成果獎3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9項、地市、廳局級科技進步獎7項;現任職中華醫學會副主委以上4名、其他國家級副主任委員以上31名;在各類期刊學會上發表學術論文3577篇,被SCI收錄904篇;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協作,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邁阿密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26所大學與醫學院有著廣泛的聯系,并開展了多項科研合作,10年來僅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培訓科研人員已達100余人次。美國匹茲堡大學、邁阿密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預約掛號
-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三級甲等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立于1980年,是一所集醫療、急救、科研、教學、預防和康復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家級愛嬰醫院和國家863計劃腫瘤科研基地,下轄鳳臺分院、凱龍分院。醫院占地6.5萬平方米,醫療業務用房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現有職工1242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098人,共有高級職稱專業人才133人,中級職稱346人,編制床位870張,下設36個臨床科室,19個醫技功能科室,24個職能管理科室。擁有全身伽瑪刀、開放式超導磁共振、64排螺旋CT機等大批高新診療設備,年門診量55萬余人次,年住院病人3.3萬余人次,年開展手術1.4萬余臺次,年業務收入2.3億元,資產總值達4.3億元,醫院發展速度居全省地市級醫院前列。<br><br> 醫院在注重規模建設的同時,狠抓規范化、科學化和信息化的管理,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健全醫院各項工作制度,完善醫療質量體系,建立院科兩級管理責任制,加強全員質量和安全教育,堅持監督評價和持續改進機制,引進醫院管理辦公自動化系統,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安全、便捷的醫療服務,提高了醫院的核心竟爭力。<br><br> 醫院加強學科建設,堅持“院有重點專科、科有重點專病、人有技術專長”的特色發展模式,目前,醫院腫瘤防治中心、醫學美容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等19個科室被評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其中醫學美容科被評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腫瘤防治中心被評為省級臨床重點建設專科。<br><br> 醫院強化人才建設,以先進的人才意識和管理機制,建設出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擁有技術型、知識型、專家型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使荊門二醫擁有了一批名揚省內外的名牌科室和知名專家。醫院堅持科技興院的發展戰略,常年聘請美國、意大利、加拿大教授、博士為院客座教授,不定期來院講學,并進行業務指導。共編寫包括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現代腫瘤學》在內的學術專著28部,年發表各級學術論文150余篇,年均開展新業務新技術30余項,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共有44項科技成果通過了省、地市級科技鑒定,完成省級繼續醫學項目23項,加強了地區、同行間的學術交流,提高了專科學術水平。<br><br> 醫院倡導“仁愛、和諧、嚴謹、卓越”的人文精神, 堅持 “醫誠、業精、質優、價廉,對生命和健康盡職盡責”的服務準則,關注患者的消費情感,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職業道德和行業作風建設,全面規范醫療行為,廣泛推行院務公開,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著力強化服務細節,努力為患者創造人性化的醫療環境,讓患者充分感受到親情般的溫暖,患者滿意度達98.8%。<br><br> 醫院堅持惠民辦院的宗旨,主動關注民生,大力實行“單病種限費、愛心家園卡、免費心臟手術、惠民門診”等優惠減免舉措,近十年年均減免患者醫療費用近400萬元。醫院認真完成國家肢殘兒童免費矯形手術、晚血病人免費救治、白內障復明工程等各項任務,積極參加對口支援、援疆、下鄉義診、健康宣教等公益活動,彰顯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醫院堅持走改革創新之路,在全市率先推行全員聘用制、科主任責任制、引進專業人才年薪制等多項改革舉措,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醫院先后被授予湖北省衛生先進單位、湖北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湖北省分行業十強、湖北省以病人為中心、文明優質服務示范單位、湖北省醫療服務用戶滿意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預約掛號
-
安徽省廬江縣中醫院二級甲等
廬江縣中醫院始建于1983年,為國家三級中醫醫院、安徽省示范中醫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先后榮獲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安徽省健康促進醫院,安徽省勞動競賽先進集體,安徽省健康服務業“十佳創新單位”,合肥市“五一勞動獎狀”,合肥市十二、三、四、五屆文明單位,合肥市衛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作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的龍頭醫院,是合肥市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醫療技術中心,具備向周邊區域提供較高水平中醫藥特色醫療服務能力,同時承擔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先后組建成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創傷中心,為合肥市首批卒中急救地圖定點醫院。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省立兒童醫院、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醫療聯合體成員單位;為國家心力衰竭醫聯體成員單位、國家重大疑難病糖尿病防治分中心、國家銀屑病醫聯體全球銀屑病監測成員單位、安徽省疼痛專科、重癥醫學專科等20余個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牽頭湯池、白山、金牛、盛橋、萬山、冶父山、郭河鎮七家鎮衛生院組建廬江縣中醫院醫療集團。擁有陶冶博士后工作站,國家重點實驗室絡病教研室、絡病門診。 全院現有職工821人,碩士研究生35人,高級職稱95人。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安徽省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安徽省名中醫3人,安徽省基層名中醫3人,市名中醫2人。針灸推拿科、腦病科、骨傷科、心血管病、脾胃病科為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專病。醫院編制床位600張,現開設22個病區,有臨床科室32個,醫技及輔助科室18個,職能部門11個。現擁有1.5T核磁共振儀、西門子16排、64排CT、DR、鈥激光系統軟鏡碎石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口電子胃腸鏡、胸腔、腹腔、宮腔鏡等醫療設備100多臺件,有中醫特色診療設備50多臺件。建有綜合ICU、CCU、NICU、PCCM、放射介入(DSA)診療室和全縣統一的120急救分中心。一座占地300畝,設置床位1000張新院區建設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醫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讓信息多跑腿,讓患者少跑路,開設網上預約、網上繳費、網上報告查詢、移動醫生站護士站等、啟動五級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創建,實行電子健康卡提供全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引入HRP管理系統,全面實現醫院管理的可視化,使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績效管理科學化。 廬江縣中醫院秉承和弘揚“厚德、精術、繼承、創新”的精神,在縣委、縣政府以及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不斷加強醫院內涵建設,始終以黨建為引領,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以科技為先導,以服務求發展,努力打造智慧醫院、老百姓滿意、有溫度的人文書香醫院。
預約掛號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三級甲等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原304醫院)始建于1954年3月,是一所以醫教研相結合、創(燒)傷外科、骨科、急救醫學和危重癥救治為主要特色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醫院始終堅持“適度規模,內涵發展,突出特色,精字建院”的發展思路,努力建設一流的現代化醫院 。 醫院現有醫療用房10萬余平方米,共有46個臨床醫技科室,其中臨床科室27個,展開床位1100張,每年收治病人近3萬多例,手術16000余例。擁有PET、MRI、X刀、DSA、螺旋CT、直線加速器等大型醫療設備,設有全軍燒傷研究所(國家重點學科)、全軍骨科研究所、全軍創傷修復重點實驗室、全國及全軍臨床藥理基地、首都地區軍隊急救中心、交通傷救治中心、國際“SOS救治基地”,是第四軍醫大學、武警醫學院的教學醫院。 醫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各類高級職稱技術人員160余名;臨床主系列醫師博士學位30%,碩士以上學位占80%;國家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中國醫藥青年科技之星2名;中國工程院光華獎1名;何梁何利獎2名;中國醫師獎1名;求是獎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36名;享受軍隊優秀人才崗位津貼人員21人次。 近年來,獲得各級各類成果獎項77項,其中國家及軍隊二等以上獎項28項,有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共獲國家、軍隊和地方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99項,研究資金3000萬元,發表科技論文1197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5篇。
預約掛號
-
常山縣人民醫院二級甲等
常山縣人民醫院始建于1940年,位于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源頭的常山縣,經過幾代常醫人的艱苦創業,發展為集醫療、急救、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新院概況:2011年10月,醫院實施整體搬遷。新院區按照三級乙等醫院標準建設,總投資2.13億元,占地120畝,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500張實際可開放床位645張。新醫院具有16個先進的智能化系統;每個床單元具備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等功能;中央空調、消控中心、健身中心等配套設施齊全。臨床科室設置:開設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產科、骨科、神經外科、感染科、康復科、重癥醫學科等14個病區;設有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腎內科、皮膚科、血液內科、肝膽外科、肛腸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腫瘤外科、兒童哮喘、小兒內分泌、心理衛生等40余個專家專科門診及體檢中心。技術力量:現有職工800余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70多名,其中高級職稱近100名,中級職稱220多名,“衢州市115人才工程”培養人員9名(第二層次2人,第三層次7人);衢州市名醫、名中醫、專家3名。婦產科被列入浙江省縣級醫學龍頭學科,兒科、感染科被列為衢州市重點建設學科,重癥醫學科被列為衢州市重點扶持學科,急診科被確定為浙江省基層衛生適宜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單位。醫院重視科技興院,每年選送優秀業務骨干到京、滬、杭等地進修學習,每年有多項科技項目被省、市、縣科技局立項,多措并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醫務人員,成為各個學科的帶頭人。成功開展大皮瓣移植、脊柱前后路創傷手術、全髖置換術、人工晶體植入術、白內障超聲乳化術、顱內顯微手術、腫瘤介入治療、腫瘤規范化根治和化療、血液透析治療、血液灌流、腹水回輸、骨髓穿刺活檢、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和介入治療等醫療業務,以及腹腔鏡下臟器切除術、胸腔鏡下胸腺腫瘤切除術和手汗癥治療、內鏡下食管金屬支架植入及結直腸息肉和膀胱腫瘤切除術、胃鏡下食管平滑肌瘤切除術、ERCP、輸尿管鏡聯合鈥激光碎石術等腔鏡、內窺鏡下微創手術;拓展了中醫業務范圍,推出了膏方、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火罐療法、一針療法、中風偏癱康復等業務。為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醫院與省婦保院建立緊密協作關系并成立專家工作站,與浙大一院建立協作關系并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婦產科、腫瘤外科有省級醫院專家長駐,泌尿外科、肝膽胰外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等有浙大一院專家定期前來坐診、查房、手術等。還與浙一、浙二、省婦保、省兒童醫院等省級醫院開通了遠程會診系統,與省級醫院及全縣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了“省-縣-鄉”三級雙向轉診,方便了群眾就醫,減輕了群眾經濟負擔,充分利用了各級醫療資源,達到“多贏”目的。 儀器設備:醫院引進了1.5T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雙能X線骨密度儀、數字胃腸造影機、骨科專用C臂機、高端彩超、腦電圖、腦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化學發光分析儀、細菌鑒定儀、電子胃鏡、結腸鏡、支氣管鏡、喉鏡、膀胱鏡、陰道鏡、電切鏡、超聲刀、手術顯微鏡、體外起搏器、除顫器、胎心監護儀、血透機、體外碎石機等一大批先進醫療設備。投資1000余萬元打造的信息化醫院,擁有完善的集成平臺、方便的自助服務、先進的移動醫療系統。所獲榮譽:依托醫院整體綜合實力,醫院在傳染病防控,危重病人以及高危孕產婦的搶救等方面工作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官員以及國家、省、市、縣等有關部門的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國“傷害監測工作先進醫院”、浙江省委“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省衛生廳“支援農村工作先進集體”、省衛生廳“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省級“平安醫院”、省級“綠色醫院”、省級“無煙單位”、省“防治艾滋病性病愛心單位”、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總工會“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縣“重才愛才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預約掛號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四醫院三級甲等
暫無
預約掛號
-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三級甲等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于1955年動工興建,1957年落成開診,坐落于山西省會太原市中心的迎澤湖畔,占地面積71699.13平方米,建筑面積176734.5平方米。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幾代一院人的不奮斗,從艱苦建院、百業待興,歷經六十余載風雨滄桑,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急救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核心理念,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水平,凝心聚力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醫院高度重視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現有職工3985人,在編職工1731,合同制聘用職工2254人。其中高級職稱552人,博士生導師72名,博士后合作導師10名,博士后培養導師14名,碩士生導師334,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53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全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南丁格爾獎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院士后備人選1人,擔任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下設的二級分會任職114人次,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人選16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46人,山西省新興產業領軍人才 4人,山西名醫16人,山西省名老中醫5個。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1人,“青年三晉學者”特聘專家2人,“三晉英才”支持計劃136人(其中,高端領軍人才12人,拔尖骨干人才74名,青年優秀人才50人)。 醫療方面,醫院是山西疑難危重疾病診治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應急醫療救援中心、臨床護理服務中心、醫療護理教育培訓中心、健康管理和促進中心。醫院編制床位為3000張,實際開放床位2419張;有45個臨床科室,17個醫技科室;有院士工作站7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普外科、泌尿外科、重癥醫學科、急診醫學中心、老年病科);國家“十二五”重點專科培育項目1個(中醫護理);入選山西省“136”興醫工程領軍臨床專科建設單位4個(精神衛生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省級臨床重點專科6個;省級重點學科19個;是全國首批房顫中心建設單位;位列全國高級卒中中心百強醫院;是省內首家獲得互聯互通“四級甲等”的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通過四級評審。擁有全球首臺集大成者數字PET/CT、山西省首臺“多層”靜音高端磁共振儀——西門子3.0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同時,在山西省率先開展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介入、微創手術治療不斷取得突破,肝臟移植年手術量20余例,大器官移植診療水平省內領先。 教學方面,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作為山西醫科大學的教學機構,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承擔著 “5+3”一體化、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訓的教學工作。可招收臨床醫學、護理學、特種醫學博士研究生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碩士學位授權點已經覆蓋醫院所有醫療及醫技學科;是首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擁有34個培訓專業基地);是國家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累計培養優秀出站人才20余名;臨床醫學專業為國家級品牌特色專業,并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內科學》、《精神病學》(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國家“金 課”);現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臨床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1人,臨床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1人,精神醫學專業教學委員會1人,兒科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1人)。 科研方面,醫院位列中國“自然指數”百強、“中國醫院科研能力百強”。2020年共獲各類項目資金資助共192項,共計6007.39355萬元,其中:國家自然基金獲批14項共1273.8萬元,包括: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1項,面上項目4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9項,重大項目的獲批填補了山西省醫衛系統國家層面的空白。國家衛生健康委塵肺病重點實驗室1個、山西省重點實驗室2個,山西省創新團隊3個,省衛健委醫學科技重點實驗室3個,省衛健委醫學科技創新團隊3個,山西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山西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2020年度,以我院為第一完成單位或通信作者單位的 SCI收錄論文127篇,其中1區5篇,2區24篇,3區48篇,4區50篇;著作教材18部,專利41項。 醫院以文化建設為引領,堅持“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核心理念,牢固樹立“竭誠禮愛、臻于至善”的服務理念,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品質,切實改善患者就醫感受,不斷向打造全國一流并在國際享有聲譽的綜合性現代化集團醫院的愿景邁進。
預約掛號
-
麻陽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醫院緊緊圍繞以發展為中心,立足市場,以人為本,特色興院的辦院方針,倡導“住得起、治得好、更健康”的辦院理念,以深厚的人文關懷全面實行人性化管理,引進先進的管理體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使醫院的各項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醫院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文明單位”、“科技興院先進單位”、“醫療安全、醫療質量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預約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