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康毅如邀集西安醫務界人士組成紅十字戰地醫療救護隊,做為西安市成立最早的公立醫院,將個體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踐行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錚錚誓言。
從建院初期的戰地救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到六十年代,被譽為西安骨科四大名家的郭漢章、梁允、蔡總州、魚繼祖開啟紅會骨科發展新紀元,編制的《實用正骨學》是新中國第一部中醫骨傷科教材;從改革開放初期,一躍躋身全國三大骨科中心,為巔峰時期的中國女排保駕護航;到九十年代,正式被評定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從跨過千禧之年,一艘“西部骨科航母”的揚帆起航;到十八大后,實現從臨床型到學術研究型醫院的時代轉變;紅會醫院始終紅心向黨、會聚信仰,完成了一個個里程碑式的壯麗傳奇。
今天的紅會醫院,已發展成為以“12333”發展戰略為基礎,以“大綜合、強骨科”為目標,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保健、國際醫療及高端醫療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陜西省骨科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紅會醫院、西安醫學院附屬紅會醫院;擁有北院區、南院區、閻良院區
3個院區;脊柱病醫院、關節病醫院、骨創傷醫院、康復醫院、兒童骨病醫院
5個院中院;足踝外科診療中心、運動醫學診療中心、手外科診療中心、影像診療中心4個診療中心。現有床位3000張,其中骨科床位2000張,年門診量86萬余人次,年手術量66000余例,其中三四級手術占比80%左右,出院患者近7萬人次,其中外埠患者占比50%左右,各項指標穩居西北榜首,位于全國前列。骨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康復學科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單位,連續四年在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綜合醫院)績效考核中位列全國百強。
醫院現有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名、陜西省醫藥衛生領域頂尖人才1名、陜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3名,陜西省“創新人才推進計劃”4名,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名,西安市“英才計劃”6名;先后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60余位客座教授,引進了一批國內知名學科專家,為醫院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我院作為西安交通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西北大學、延安大學、西安醫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博士、碩士培養點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現有博士碩士導師96名,在院研究生200余名,規培醫師40余名,每年培養碩士、博士及入站博士后60余名。
作為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核心單位、ICMTRS(國際華人骨研學會)骨骼遺傳與發展畸形研究中心、陜西省脊柱脊髓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陜西省運動醫學與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陜西省兒童骨骼畸形與損傷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陜西省脊柱仿生治療重點實驗室、西安市骨骼發育畸形與損傷修復重點實驗室、西安市骨科研究所,醫院近年來共立項各級各類科研立項592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42項,2018年度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發表SCI 論文989篇,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8項,其中郝定均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項目“嚴重脊柱創傷修復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累計獲得授權國家及國際專利326項;出版專著、譯著76部,綜合科研實力在西北區域處于領先地位;連續8年舉辦的西安國際骨科學術大會,已發展為我國乃至世界骨科界較有影響力的學術盛會之一。
醫院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醫療”戰略,探索網絡就診新模式,構筑立體化健康體系,獲批成為西安市首家互聯網醫院,關注量近200萬,直接服務患者13萬人。在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指導下成立的陜西骨科醫療集團現有成員單位180余家,遍布全國11省、30余市;全力打造的康復網絡在西安市內開辦碑林、蓮湖、未央、雁塔等院區,以優質醫療服務千萬患者,全力護佑百姓生命健康。
近年來,醫院相繼開展了全球首例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全球首例閉合復位天璣機器人術中結合O臂輔助置釘治療復雜骨盆骨折、全球首例個性化3D打印距骨表面假體置換術、全球首例TMK全膝關節置換3D打印脛骨骨小梁袖套生物固定、西北首例PEEK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成功救治極重度后凸畸形的強直性脊柱炎“折疊人”患者,使其重獲新生;引入了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并實施、構建了高齡患者關節置換體系、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精準化診療新體系、四肢骨不連創新性修復技術、創新與推廣了移動型一體式U型臂X光機等。
危難見真情,大愛勇擔當。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紅會人的身影。作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堅力量之一的紅會醫院,無論是在抗震救災、抗擊非典、海外援助、對口支援,還是精準幫扶、疫情防控、賽事保障等重大事件,都在用行動踐行“與黨同心、與民同行”,受到社會各......
[詳細]